“德累”的成語「積德累仁」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積德累仁”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上聯是:積德累仁喜獲雙星入戶 下聯是:行善集富 誰能幫忙想下下半句!、勤為民積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啟后生止寧馨。這付對聯是這樣嗎、積德累仁什么意思、太公是什么意思、帶走仁字的成語、積德累仁的成語意思及歇后語、太公是什么意思房彥謙文言文閱讀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積德累仁”的詞條資料
2:上聯是:積德累仁喜獲雙星入戶 下聯是:行善集富 誰能幫忙想下下半句!
3:勤為民積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啟后生止寧馨。這付對聯是這樣嗎
4:積德累仁什么意思
5:太公是什么意思
6:帶走仁字的成語
7:積德累仁的成語意思及歇后語
8:太公是什么意思
成語“積德累仁”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jī dé lěi rén
成語簡拼:JDLR
成語注音:ㄐ一 ㄉㄜˊ ㄌㄟˇ ㄖ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積德累功
成語出處:《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摘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成語解釋:積累功德與仁義。
成語用法:積德累仁作謂語、賓語;指積累仁德與功業。
成語造句:唐·梁肅《西伯受命稱王議》:“蓋取夫積德累仁,為海內所歸往,武王因之,遂成大業。”
成語“積德累仁”的擴展資料
1. 上聯是:積德累仁喜獲雙星入戶 下聯是:行善集富 誰能幫忙想下下半句!請問“雙星”是指?以下兩句下聯請參考:積德累仁喜獲雙星入戶行善集富幸迎眾親臨門積德累仁喜獲雙星入戶行善集富喜得福祿盈門摘自www.rsvxoi.cn
2. 勤為民積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啟后生止寧馨。這付對聯是這樣嗎
綿世澤一般后人對先人的一種寄望,估計用在紀念長輩,祖先的地方比較多,是晚輩對長輩的一種尊敬和期盼,雖然也可以作為激勵自己的一句座右銘,但新房上還是考慮下其他的喜慶、吉祥的對聯比較合適。 另外 羆經文緯武,羆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 橫批沒有很好的切主題。來自公益成語:www.rsvxoi.cn
3. 積德累仁什么意思
jī dé lěi rén成語釋義 積累功德與仁義。成語出處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結構 聯合式成語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積累仁德與功業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近義詞 積德累功成語例句唐·梁肅《西伯受命稱王議》:“蓋取夫積德累仁,為海內所歸往,武王因之,遂成大業。”www.rsvxoi.cn
4. 太公是什么意思
(1)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2)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father]∶父親,也用來尊稱別人的父親。
(4) [greatly esteemed elder]∶對老者尊稱。
1. 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劉煓) ,如家人父子禮。”
《后漢書·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愿等。” 李賢 注:“言太公者尊之,謂 紹 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 匡太公 在房里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2. 稱祖父。
清 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
《后漢書·李燮傳》:“ 李氏 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賢 注:“太公謂祖父 郃 也。”
3. 對老者的尊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4. 即 太公望 呂尚 。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來的卻是 張太公 呵!”
《水滸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里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5. 復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見《莊子·山木》。
《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 韋昭 注:“ 太公 , 齊 始祖 太公望 也。”
《韓非子·喻老》:“ 文王 舉 太公 於 渭 濱者,貴之也。”
漢 東方朔《答客難》:“ 太公 體行仁義。”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 太公 一釣,享國千秋。”[1]
6.太公,爺爺的爸爸。
四代同堂的部分輩份稱呼:一、哥哥、我、弟弟。
二、伯父(伯爺)、爸爸、叔叔。*“伯爺”一詞,常見于南方地區使用,如廣東、廣西、香港等
三、伯祖(伯公)、爺爺(公公或阿公)。叔祖(叔公)。伯公、阿公、叔公,南方常見用詞。
四、太伯公、太公、太叔公。(太公配偶:太婆)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5. 帶走仁字的成語
帶仁字的成語 :
仁者樂山、
麻木不仁、
求仁得仁、
殺身成仁、
麻痹不仁、
修仁行義、
漸仁摩義、
麻痹不仁、
仁者不殺、
宅心仁厚、
施仁布澤、
止戈興仁、
仁義之兵、
假仁假義、
仁言利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言利溥、
假仁假意、
殘暴不仁、
居仁由義、
槌仁提義、
仁心仁術、
施仁布恩、
大仁大義、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積德累仁、
當仁不讓、
婦人之仁摘自www.rsvxoi.cn
6. 積德累仁的成語意思及歇后語
積德累仁?[ jī dé lěi ré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jī dé lěi rén ]
積累功德與仁義。
出 處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摘自公益成語:www.rsvxoi.cn
7. 太公是什么意思
(1)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2)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father]∶父親,也用來尊稱別人的父親。
(4) [greatly esteemed elder]∶對老者尊稱。
1. 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劉煓) ,如家人父子禮。”
《后漢書·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愿等。” 李賢 注:“言太公者尊之,謂 紹 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 匡太公 在房里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2. 稱祖父。
清 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
《后漢書·李燮傳》:“ 李氏 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賢 注:“太公謂祖父 郃 也。”
3. 對老者的尊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4. 即 太公望 呂尚 。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來的卻是 張太公 呵!”
《水滸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里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5. 復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見《莊子·山木》。
《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 韋昭 注:“ 太公 , 齊 始祖 太公望 也。”
《韓非子·喻老》:“ 文王 舉 太公 於 渭 濱者,貴之也。”
漢 東方朔《答客難》:“ 太公 體行仁義。”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 太公 一釣,享國千秋。”[1]
6.太公,爺爺的爸爸。
四代同堂的部分輩份稱呼:一、哥哥、我、弟弟。
二、伯父(伯爺)、爸爸、叔叔。*“伯爺”一詞,常見于南方地區使用,如廣東、廣西、香港等
三、伯祖(伯公)、爺爺(公公或阿公)。叔祖(叔公)。伯公、阿公、叔公,南方常見用詞。
四、太伯公、太公、太叔公。(太公配偶:太婆)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8. 房彥謙文言文閱讀
房彥謙
〔隋〕字孝沖,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玄齡父。大業(六o五至六一六)時為涇陽令,謚定伯。善草隸。《北史本傳》
房彥謙,字孝沖,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諶,仕燕太尉掾,隨慕容氏遷于齊,子孫因家焉。世為著姓。高祖法壽,魏青、冀二州刺史,壯武侯。曾祖伯祖,齊郡、平原二郡太守。祖翼,宋安太守,并世爵壯武侯。父熊,釋褐州主簿,行清河、廣川二郡守。彥謙早孤,不識父,為母兄之所鞠養。長兄彥詢,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教讀書。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十五,出后叔父子貞,事所繼母,有逾本生,子貞哀之,撫養甚厚。后丁所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其后受學于博士尹琳,手不釋卷,遂通涉五經。解文,工草隸,雅有詞辯,風概高人。年十八,廣寧王孝珩為齊州刺史,辟為主簿。時禁網疏闊,州郡之職,尤多縱弛,及彥謙在職,清簡守法,州境肅然,莫不敬憚。及周師入鄴,齊主東奔,以彥謙為齊州治中。彥謙痛本朝傾覆,將糾率忠義,潛謀匡輔。事不果而止。齊亡,歸于家。周帝遣柱國辛遵為齊州刺史,為賊帥輔帶劍所執。彥謙以書諭之,帶劍慚懼。送遵還州,諸賊并各歸首。
及高祖受禪之后,遂優游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刺史韋藝固薦之,不得已而應命。吏部尚書盧愷一見重之,擢授承奉郎,俄遷監察御史。后陳平,奉詔安撫泉、括等十州,以銜命稱旨,賜物百段,米百石,衣一,奴婢七口。遷秦州總管錄事參軍。嘗因朝集,時左仆射高颎定考課,彥謙謂颎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貶無虧,便是進必得賢,退皆不肖,如或舛謬,法乃虛設。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況復愛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諂巧官,翻居上等,直為真偽混淆,是非瞀亂。宰貴既不精練,斟酌取舍,曾經驅使者,多以蒙識獲成,未歷臺省者,皆為不知被退。又四方懸遠,難可詳悉,唯量準人數,半破半成。徒計官員之少多,莫顧善惡之眾寡,欲求允當,其道無由。明公鑒達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無阿枉,脫有前件數事,未審何以裁之?唯愿遠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標獎賢能。”詞氣侃然,觀者目。颎為之動容,深見嗟賞。因歷問河西、隴右官人景行,彥謙對之如響,颎顧謂諸州總管、刺史曰:“與公言,不如獨與秦州考使語。”后數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滿,遷長葛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仁壽中,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以彥謙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馬。吏民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何用生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頌德。鄀州久無刺史,州務皆歸彥謙,名有異政。
內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顯,所與交結,皆海內名賢。重彥謙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總管,辭翰往來,交錯道路。煬帝嗣位,道衡轉牧番州,路經彥謙所,留連數日,屑涕而別。黃門侍郎張衡,亦與彥謙相善。于時帝營東都,窮極侈麗,天下失望。又漢王構逆,罹罪者多,彥謙見衡當途而不能匡救,以書諭之曰:竊聞賞者所以勸善,刑者所以懲惡,故疏賤之人,有善必賞,尊貴之戚,犯惡必刑,未有罰則避親,賞則遺賤者也。今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惡之間,上達本朝,懾憚憲章,不敢怠慢。國家祗承靈命,作民父母,刑賞曲直,升聞于天,夤畏照臨,亦宜謹肅。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以此而論,雖州國有殊,高下懸邈,然憂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須有甄明。若楊諒實以詔命不通,慮宗社危逼,征兵聚眾,非為干紀,則當原其本情,議其刑罰,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曉愚民疑惑之心;若審知內外無虞,嗣后纂統,而好亂樂禍,妄有覬覦,則管、蔡之誅,當在于諒,同惡相濟,無所逃罪,梟懸孥戮,國有常刑。其間乃有情非協同,力不自固,或被擁逼,淪陷兇威,遂使籍沒流移,恐為冤濫。恢恢天網,豈其然乎?罪疑從輕,斯義安在?昔叔向置鬻獄之死,晉國所嘉,釋之斷犯蹕之刑,漢文稱善。羊舌寧不愛弟,廷尉非茍違君,但以執法無私,不容輕重。且圣人大寶,是曰神器,茍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磐石之據,產、祿承母后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王之位。況乎蕞爾一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群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開辟以降,書契云及,帝皇之跡,可得而詳。自非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孰能道洽幽顯,義感靈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顯,履冰在念,御朽競懷。逮叔世驕荒,曾無戒懼,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載,請略陳之。
襄者齊、陳二國,并居大位,自謂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罔念憂虞,不恤刑政。近臣懷寵,稱善而隱惡,史官曲筆,掩瑕而錄美。是以民庶呼嗟,終閉塞于視聽,公卿虛譽,日敷陳于左右。法網嚴密,刑辟日多,徭役煩興,老幼疲苦。
昔鄭有子產,齊有晏嬰,楚有叔敖,晉有士會。凡此小國,尚足名臣,齊、陳之疆,豈無良佐?但以執政壅蔽,懷私徇軀,忘國憂家,外同內忌。設有正直之士,才堪干持,于己非宜,即加擯壓;倘遇諂佞之輩,行多穢匿,于我有益,遂蒙薦舉。以此求賢,何從而至!夫賢材者,非尚膂力,豈系文華,唯須正身負載,確乎不動。譬棟之處屋,如骨之在身,所謂棟梁骨鯁之材也。齊、陳不任骨鯁,信近讒諛,天高聽卑,監其淫僻,故總收神器,歸我大隋。向使二國祗敬上玄,惠恤鰥寡,委任方直,斥遠浮華,卑菲為心,惻隱為務,河朔強富,江湖險隔,各保其業,民不思亂,泰山之固,弗可動也。然而寢臥積薪,宴安鴆毒,遂使禾黍生廟,霧露沾衣,吊影撫心,何嗟及矣!故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萬機之事,何者不須熟慮哉!
伏惟皇帝望云就日,仁孝夙彰,錫社分珪,大成規矩。及總統淮海,盛德日新,當璧之符,遐邇僉。贊歷甫爾,寬仁已布,率土蒼生,翹足而喜。并州之亂,變起倉卒,職由楊諒詭惑,詿誤吏民,非有構怨本朝,棄德從賊者也。而有司將帥,稱其愿反,非止誣陷良善,亦恐大點皇猷。足下宿當重寄,早預心膂,粵自藩邸,柱石見知。方當書名竹帛,傳芳萬古,稷、契、伊、呂,彼獨何人?
既明時,須存謇諤,立當世之大誡,作將來之憲范。豈容曲順人主,以愛虧刑,又使脅從之徒,橫貽罪譴?忝蒙眷遇,輒寫微誠,野人愚瞽,不知忌諱。
衡得書嘆息,而不敢奏聞。
彥謙知王綱不振,遂去官隱居不仕,將結構蒙山之下,以求其志。會置司隸官,盛選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彥謙公方宿著,時望所歸,征授司隸刺史。彥謙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薦舉,皆人倫表式。其有彈射,當之者曾無怨言。
司隸別駕劉灹,陵上侮下,訐以為直,刺史憚之,皆為之拜。唯彥謙執志不撓,亢禮長揖,有識嘉之。
灹亦不敢為恨。大業九年,從駕渡遼,監扶余道軍。其后隋政漸亂,朝廷靡然,莫不變節。彥謙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頗為執政者之所嫉,出為涇陽令。
未幾,終于官,時年六十九。
彥謙居家,每子侄定省,常為講說督勉之,亹癖不倦。家有舊業,資產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祿,皆以周恤親友,家無余財,車服器用,務存素儉。自少及長,一言一行,未嘗涉私,雖致屢空,怡然自得。嘗從容獨笑,顧謂其子玄齡曰:“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筆,恢廓閑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隸,人有得其尺牘者,皆寶玩之。太原王邵,北海高構,蓚縣李綱,河東柳彧、薛孺,皆一時知名雅澹之士,彥謙并與為友。雖冠蓋成列,而門無雜賓 。體資文雅,深達政務,有識者咸以遠大許之。初,開皇中,平陳之后,天下一統,論者咸云將致太平。彥謙私謂所親趙郡李少通曰:“主上性多忌克,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體。
天下雖安,方憂危亂。”少通初謂不然,及仁壽、大業之際,其言皆驗。大唐馭宇,追贈徐州都督、臨淄縣公。謚曰定。
史臣曰:大廈云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長短殊用,大小異宜,<木咨>棁棟梁,莫可棄也。李諤等或文能遵義,或才足干時,識用顯于當年,故事留于臺閣。參之有隋多士,取其開物成務,皆廊廟之榱桷,亦北辰之眾星也。
譯文
房彥謙,字孝沖,本來是清河人.世代為名門大姓.房彥謙很早就成了孤兒,對自己的父親一無所知.他的長兄房彥詢,認為房彥謙天性聰穎有悟性,親自教他讀書.七歲時,已經誦讀數萬字的文章,親戚朋友認為他很奇特.十五歲時,過繼給后叔父房子貞,事奉繼母,超過親生母親.后來為繼母守喪,他不進飲食有五天.事奉伯父樂陵太守房豹,竭心盡力,每當有時令珍果,自己從不先吃.遇到親戚的喪期,必定以粗米,草菜為食,盡到禮節,宗族中的人都以他為榜樣.后來從師于博士尹琳,手不釋卷,于是廣泛涉獵五經.懂得作文,擅長草書和隸書,能言善辯,風采氣概超出常人.十八歲時,恰好廣寧王孝珩做齊州刺史,征召房彥謙任主簿.當時官場紀律松弛,州郡的官員尤其放縱松懈.等到房彥謙任職,清正廉潔遵紀守法,州郡官員規規矩矩,沒有誰不敬畏他.
開皇七年,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遷為監察御史.因為任職期滿,改任長葛縣令.仁壽年間,皇上叫持節使者巡察各州縣,考察州縣長官勝任與否,考察結果認為房彥謙是全國最好的,越級提拔為鄀州司馬.內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顯赫名望清高,跟他交結的人,都是全國有名之人.他很看重房彥謙的為人,并且對他很友好且懷敬意.煬帝繼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經過房彥謙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幾天后,揮淚作別.黃門侍郎張衡,也與房彥謙很友好.當時皇帝營建東都,極盡奢侈華麗,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漢王叛亂,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彥謙看到張衡當卻不能匡正挽救,就寫了一封信勸告他.張衡收到信后感慨嘆息,但是不敢上奏讓皇上知道.
房彥謙知道朝廷法紀不能整治,于是辭官隱居,準備在蒙山下建房居住,來求得自己的心愿.恰逢朝廷設置司隸官,大選天下知名人士.朝廷認為房彥謙公正廉潔之名早已著稱,當時為眾望所歸,征召他授任為司隸刺史.房彥謙也心懷感慨地有清理世亂的志向,凡是他所舉薦的人,都是人群中的表率.他有所批評指責,受到批評的人竟然都沒有怨言.司隸別駕劉灹,欺上壓下,把揭發別人的隱私作為正當的做法,刺史畏懼他,都對他下拜.只有房彥謙堅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禮節作長揖,有識之士稱贊他(的做法).劉灹也不敢對他懷恨.后來隋朝政事漸漸混亂,朝綱敗壞,官員沒有不改變節操的.房彥謙堅持正道,遵守常法,堅定不移,潔身自立,深被當的人所忌恨.外放為涇陽縣令.不久,死于任上,當時年齡六十九歲.
房彥謙家中留有祖傳產業,資產向來殷富,再加上前前后后擔任官職,所得俸祿,都用來周濟親朋好友,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日常開銷,務必保持樸素勤儉作風.房彥謙自小到大,一言一行,從沒有涉及到私利,雖然常常招致貧乏,但也怡然自得.曾經在悠閑當中獨自微笑,回頭對他的兒子房玄齡說:’人家都因官俸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貧窮.留給子孫后代的財產,就只有’清白’二字了.’他所寫的文章,氣度博大,閑靜文雅,很有古人的情致.還擅長草書隸書,有得到他書信的人,都像對待寶貝一樣地玩賞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公益成語:www.rsvxoi.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