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字的成語「軼事遺聞」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軼事遺聞”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詩人杜甫的軼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傳說或有趣的事,多指不見正史記載.是什么成語、王羲之軼事古文翻譯、歐陽珣的軼事典故、章炳麟的奇聞軼事、軼事什么意思、遺聞逸事 的 拼音 是聞()事什么聞什么事遺聞軼事的成語出處唐宋八大家 奇趣軼事李太白軼事古文翻譯什么聞什么事寫成語徐霞客的軼事遺聞孟浩然趣聞軼事遺聞軼事的成語釋義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軼事遺聞”的詞條資料
2:詩人杜甫的軼事
3:世人不大知道的傳說或有趣的事,多指不見正史記載.是什么成語
4:王羲之軼事古文翻譯
5:歐陽珣的軼事典故
6:章炳麟的奇聞軼事
7:軼事什么意思
8:遺聞逸事 的 拼音 是
成語“軼事遺聞”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ì shì yí wén
成語簡拼:YSYW
成語注音:一ˋ ㄕˋ 一ˊ ㄨ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遺聞軼事
成語出處: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咸筆之于書,以冀流傳久遠?!眱热輥碜詗ww.rsvxoi.cn
成語解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成語用法:軼事遺聞作主語、賓語、定語;指野史。
英文翻譯:anecdote and hearsay left over
成語謎語:野史
成語“軼事遺聞”的擴展資料
1. 詩人杜甫的軼事1、杜甫是個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并不鮮見。
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八期(1925年11月7日)的《閑話》里說:“有人游歷西班牙,他的引導指了一個乞丐似的老人說,那就是寫《堂吉訶德》的塞萬提斯。聽者驚詫道:塞萬提斯么?怎樣你們的政府讓他這樣的窮困?引導者道:要是政府養了他,他就不寫《堂吉訶德》那樣的作品了。”為此,魯迅兩兄弟打起了筆墨仗。魯迅在其《不是信》中說陳西瀅是“道聽途說”;周作人《塞文狄斯》中說“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是有趣,不禁發了一點考據癖的癡”,最終得出結論:“他的窘況確是歷歷如見,但似乎他那懸鶉百結的真相卻終于沒有人親見,——自然他的親戚朋友是看見的,不過不曾見諸記錄?!?br> 不管人家塞萬提斯是否真的當過乞丐,杜甫當乞丐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唐馮贄《云仙雜記·惠一絲兩絲》引《浣花旅地志》記曰:“杜甫寓蜀,每蠶熟,即與兒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憫,惠我一絲兩絲?!薄对葡呻s記》是本小書,作者也名不見經傳。它的真實性,我們從杜甫一生坎坷的經歷可以看出來。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于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里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么,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門多噂杳,且復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后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愿無事長相見?!?br>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对葡呻s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后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毙吼I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里去討口飯回來吃。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詩為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br>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后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后,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有九?!贝笾虑闆r是,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杜甫過著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背時。杜甫年輕時,不大求上進,《唐才子傳》說他“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公元747年,風流天子唐玄宗詔令天下才子到京師就選,頗有些詩名的三十五歲的杜甫才興沖沖地前往應試。然而,天不遂愿,據說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賢才入選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從中作梗,攪了局,致使無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而就在此時,杜甫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的父親杜閑去世,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迫于生計,他不得不沿街賣藥,或寄食于朋友處。這段貧困的羈旅,被他自己寫進了一首題為《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边@也是杜甫當乞丐的開始。盡管長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棄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不斷向貴投詩,以期引起他們的重視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贊許,卻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終還是沒了下文。好不容易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以為自己從此就要飛黃騰達了,不料僅僅一月之后,安祿山造反,打亂了他的計劃。保命要緊,大家一窩蜂地逃出了長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兵收復了京師,杜甫隨唐肅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長安。這一階段,他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伤恢髡鼙I?,偏偏要替在平亂期間老打敗仗的宰相房綰說好話(因為房綰在平日里對他很關照),遂得罪了唐肅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祭祀之類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沒爬上去過。
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 ·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缎绿茣ざ艑徰詡鳌范艑徰源笱圆粦M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睜敔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缎绿茣の乃嚿稀份d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 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兇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缎绿茣の乃嚿稀份d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闭f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準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鉤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彝就沒那么好運。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后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笔送旧?,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征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后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于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后,本來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愿。
北宋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云:“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清錢謙益《〈馮定遠詩〉序》亦云:“詩窮而后工。詩之必窮,而窮之必工,其理然也?!薄案F而后工”成語字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舊時以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正因為有過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夠寫出不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來,最終被人稱為詩圣,客觀地看文人當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2、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傊?,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圣”的地位。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备τ稚脐悤r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闭\可信云。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歷史記載比較少,按《杜甫傳》看來,他的妻子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他有兩個兒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鳳兒,安史之亂才出生。隨后舉家流離,均到過四川,后面到川東,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楊氏無奈何,變賣衣物,買了棺木,草草成殮,帶了宗文、宗武,幾個姨姑,把靈柩送到岳陽。又把坐的船賣掉,才在當地勉強殯葬。后來宗文、宗武雖然成長,但是進身無路,家道還是那么窮困。直到宗武的兒子嗣業長大,長年焦勞,費了不少事,求了許多人,才繼續先人之志,把杜甫的靈柩送到洛陽愜師。這時楊氏已早病死,嗣業才得把祖父母的靈柩合葬在首陽山。離開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來自www.rsvxoi.cn
2. 世人不大知道的傳說或有趣的事,多指不見正史記載.是什么成語
【軼事遺聞】: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公益成語:www.rsvxoi.cn
3. 王羲之軼事古文翻譯
翻譯:
當時太尉郗鑒讓門生向王導求取女婿,王導叫門生到東廂下注意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說:“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們聽到來人是選女婿的,都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露著肚子吃飯,好像不知道這回事一樣。”
郗鑒說:“這個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聽,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兒嫁給他。生性喜歡鵝,會稽有個寡居的老婦養有一只鵝,鳴叫聲很好聽,王羲之想買,沒有買到手,就攜同親友駕車前往觀賞。
老婦聽說王羲之要來,就鵝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嘆息了一整天。又曾在蕺山見到一個老婦,拿著六角竹扇出賣。羲之就在竹扇上寫字,每把各寫五個字。
老婦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對老婦說:“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字,價錢可以要到一百錢?!崩蠇D照著他的話說了,人們爭相購買。后來的一天,老婦又拿扇子來,羲之笑而不答。他的書法為世人所重,都類似這種情況。
原文:
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游去看東方的孩子們。門回到家里,說:“王的家人不太好,但信給信,咸自給自足。唯一的人在東床吃飯,不聞。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被稱為“圣書”蹲下后,他搬到了山上,并在縣里退休到了金庭。他曾任寧遠將軍,江州荊棘將軍,后來是惠濟的歷史,領導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贝碜鳌短m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
1、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套终甙涯景逑髁艘粚佑忠粚?,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叭肽救帧本褪菑倪@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2、竹扇題字
王羲之路過山陰城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了這種情況,對老太太非常同情。她上前對她說:“竹扇上沒有任何文字,你當然不能賣掉它。我會問你一個問題,怎么樣?”老太太不知道王羲之??吹剿臒崆椋阎裆人徒o他寫信。王羲之舉起筆,在每個扇臉上寫下五個字,然后把它歸還給老太太。
這位老太太是文盲,覺得自己非常潦草,非常不開心。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擔心。你告訴買風扇的人,說上面是王有軍寫的字?!币粋€王皓離開了,老太太按照他說的做了。這套人真的是王有軍的書法,他們都急著買。竹扇立即售罄。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圣”。
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后,有法書錄入。后戰亂中,其后世走亂,家譜遺失,后世分布在沈陽,海倫等地?,F知其后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羲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4. 歐陽珣的軼事典故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父紇,陳廣州刺史,以謀反誅。詢當從坐,匿而免。江總以故人子,私養之。貌寢侻,敏悟絕人??偨桃詴洠孔x輒數行同盡,遂博貫經史。仕隋,為太常博士。高祖微時,數與游,既即位,累擢給事中?! ≡兂醴峦豸酥畷?,后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高麗嘗遣使求之,帝嘆曰:“彼觀其書,固謂形貌魁梧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類此。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油?,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居母喪,詔奪哀。每入朝,徒跣及門。夜直,藉稿以寢。非公事不語還家輒號慟年饑未克葬居廬四年不釋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潛置席下通覺即徹去。遷累殿中監,封渤海子。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輔政月余,會鳳閣舍人張嘉福請以武承嗣為太子,而通與岑長倩等固執,忤諸武意。及長倩下獄,坐大逆死,俊臣并引通同謀,通雖被慘毒而無異詞,俊臣代占,誅之。神龍初,追復官爵?! ⊥ㄔ楣?,母徐教以父書,懼其墮,嘗遺錢使市父遺跡,通乃刻意臨仿以求售,數年,書亞于詢,父子齊名,號“大小歐陽體”。褚遂良亦以書自名,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答曰:“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得此?”曰:“孰與詢?”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遂良曰:“然則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彼炝即笙病Mㄍ碜择嬷?,以貍毛為筆,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嘗書。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5. 章炳麟的奇聞軼事
“山水固以人傳也”,這話一點不假,許多山川亭閣都是因為有了名人的詩詞歌賦,才名傳久遠的。
在黑龍江,也曾有許多名人將相客居在黑龍江,他們留下了佳句名篇、趣聞軼事。這些都是傳揚黑龍江景觀極好的資源。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資源一直無人開發。流寓文化本是金字招牌可喜
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興盛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流寓文化的研究。他告訴記者,寓為居住,古代的流放之人、流民、移民統稱為流寓者,而流寓文化是這些因種種原因客居異鄉的人所創作的著作、音樂、舞蹈等。他指流寓者在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各類關系中所創造與傳播的一切知識體系的總和。流寓者中有許多高官大吏、文人學者,這些名人的功業政績、行蹤手跡、軼聞逸事等都能使湖光溢彩、山色生輝。
海南的天涯海角就是因為流寓文化而產生的景觀。海南的天涯海角景區中景觀并不見奇,只不過是海邊有兩塊大石,一塊寫著“天涯”,一塊寫著“海角”而已。之所以這一景區的門票價能夠高達60元,無疑是流寓文化在其中起的作用。宋朝名臣胡銓在這里哀嘆:“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唐代宰相李德裕用“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詩句傾吐了謫臣的際遇。這里記載著歷史上“貶官逆臣”的悲劇人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成了我國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覽勝地。我省流寓文化仍被忽視可嘆
提起流寓文化可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例子,李興盛如數家珍:民族英雄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明末為海上走私商人,是有功于臺灣開發之人。因鄭成功(其生母為日本人)屢次拒絕清廷招降,清廷遷怒于鄭芝龍,將芝龍及其妻顏氏及鄭成功之兄弟四五人全部流放于寧古塔(今海林縣)三年有余。流放期間,鄭成功還曾派人秘密來寧古塔獄中探監,鄭成功送一位友人南行之詩中還有一句詩是懷念鄭芝龍的,同時還有另兩位詩人寫詩說過這次歷史事件。李興盛認為可將這位著名流人監押之地點開辟成旅游景觀,在該地立四塊碑,一塊為鄭芝龍流放原委碑,其他三塊為鄭成功與另兩位詩人所詠之詩碑。
還有我國著名學者胡適之父胡傳光緒七年曾應欽差大臣吳大之召來寧古塔地區,在今依蘭、琿春、寧安、東寧等地工作5年之久。這些也完全可以成為寧古塔景區介紹的一部分。
清初著名思想家呂留良于雍正年間因文字獄被開棺戳尸,孫輩數十人流放寧安(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刺雍正的傳說即淵源于此)。其中一部分人在乾隆年間因事流放齊齊哈爾。道光年間,他們在齊市修建了呂氏祠堂與故居。民國元年,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與學者章炳麟(太炎)先生曾至該祠堂祭祀過呂留良。李興盛說,如能重建呂氏祠堂,這里也會成為一處不錯的人文景觀。
但遺憾的是還僅僅是這些鮮為人知的奇聞軼事。呂氏祠堂未修先毀可悲
李興盛這些年來一直在為此奔走呼吁。還門寫了《呂氏祠堂亟須保護》一文請旅游部門以公函的形式轉交齊市政府。但出乎意料的是幾個月后,呂氏故居就被某些行政部門給拆除了20余間,幸虧祠堂及少部分故居未拆。言及此,李興盛滿是遺憾:其實這一遺存倘若保護并開發成旅游景觀,對招商引資、宣傳黑龍江及發展旅游業均十分有利。
許多牡丹江人甚至不知道寧安還有一個寧古塔。省旅游局規劃處的負責人王重華告訴記者,這個流寓文化開發的事情,局里曾經討論過,但局里懂這方面的人真的不多。她前幾天去依蘭時才知道那里曾關押過皇帝,而且坐井觀天的典故也是從那里得來的。但是目前在旅游資源方面,流寓文化由于種種原因開發得并不好。
無疑,流寓文化是座金礦,只是不知生金之路還有多遠。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6. 軼事什么意思
意思是: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正史上沒有記載的或已散失的零星故事,同“逸事”。
一、拼音
軼事 [ yì shì ]?
二、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釋義:
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于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三、例句
1、即便是今天,他的軼事認為大眾評論家所津津樂道。
2、小紅的爺爺經常給她講一些遺聞軼事。
擴展資料
軼事的近義詞:
一、逸事?[ yì shì ]?
釋義:世人不大知道的關于某人的事跡(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出處:唐·劉知幾 《史通·雜述》:“逸事者,皆前史所遺,后人所記?!?br>翻譯:所謂逸事,就是先前正史所遺棄,由后人所記載的。
二、遺聞 [ yí wén ]?
釋義:過去留下的傳聞;逸聞。
出處:現代·魯迅《準風月談·中國文壇的悲觀》:“只有近來的誣陷,倒像是頗為出色的花樣,但其實也并不比古時候更利害,證據是清初大興文字之獄的遺聞?!?br>例句: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昔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后世的教訓。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7. 遺聞逸事 的 拼音 是
遺聞逸事 的 拼音 是:yí wén yì shì
遺聞逸事,亦作“遺聞軼事”、“遺聞瑣事”。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出自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借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br> 成語舉例:
齊老先生(齊白石)的遺聞逸事也常聽人說起,可是都沒有新鳳霞寫的那么真?!洞蟮亍?981年第3期。
詞中自遺聞軼事,名跡勝景,以及方言物產之瑣細,靡不詳載記之?!敛薄读裰υ~》序
其佗遺聞軼事,皆前代逋臣所録。——章炳麟《訄書·哀焚書》
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簧拙邮俊缎⌒颉繁緝热輥碜怨娉烧Z網:www.rsvxoi.cn
8. 聞()事什么聞什么事
聞雞起舞 聞風而動 聞風喪膽 聞過則喜遺聞瑣事 遺聞軼事 遺聞逸事 軼聞遺事逸聞趣事 逸聞瑣事 逸聞軼事 奇聞異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rsvxoi.cn
9. 遺聞軼事的成語出處
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傳。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宋·周密《武林舊事》 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端膸烊珪偰康乩砣淞峙f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rsvxoi.cn
10. 唐宋八大家 奇趣軼事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贊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11. 李太白軼事古文翻譯
李白軼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綿州人。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奔放,想像奇偉豐富,語言清新流暢。風格雄健,可稱為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賦李花
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后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后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圣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謫仙人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嘆數次,最后,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贊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后,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鬼f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幸存。
夢筆生花
據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年少之時,曾夢見自己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來果然天才橫溢,名聞天下。又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沉酣中所撰寫之文章,未曾錯誤;與人議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論,所以時人稱之為醉圣。除了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磨墨的有名傳說外,天寶遺事亦有記載李白曾於便殿為明皇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莫能書寫,明皇命妃嬪數十人侍立在旁,各執筆呵之,李白再取筆書寫,可見他頗受皇帝寵信。
海上釣鰲客
據說李白曾在開元年間謁當時宰相,署名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李白回答:[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宰相再問:[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果然氣勢不凡。
李白與杜甫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詩作如下:
沉香亭醉賦《清平調》
天寶初年,正閑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嘆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并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后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游,縱酒狂飲,喝醉了就臥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態,其對李白的描寫是:
這一日,李白又醉臥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李白欣然承旨,盡管醉意未消,還是援筆立就: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贊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后又驕縱放蕩,最后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后,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后,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后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捶碎黃鶴樓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后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雖因服氣崔顥作品而擱筆,未寫出登黃鶴樓的詩,但他心中總覺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鸚鵡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學崔顥,也作一首這種格調的詩呢?於是,題為《鸚鵡洲》的七律就這樣誕生了:
但這樣的詩,顯然還無法與《黃鶴樓》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鳳凰臺,面對滔滔東流的長江水,有感於六朝的興廢和國運的衰落,才觸發靈感,寫出那首氣象格律皆堪與《黃鶴樓》相匹敵的《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與《黃鶴樓》都稱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擬作在后,后人議論紛紛,崔顥和《黃鶴樓》的名氣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實,崔顥《黃鶴樓》的風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而且,崔顥先已仿效作過一首《雁門胡人歌》。但《龍池篇》和《雁門胡人歌》皆未著稱於世,《黃鶴樓》卻被后人推為唐人七律壓卷,這與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不能說沒有關系。
李白是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還是一位著手于訓養禽鳥的高手。
李白20歲左右時,曾一度隱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讀書,練劍之外,就是精心馴養一大群禽鳥。他在他后來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說:“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可見他飼養的禽鳥不僅數量驚人,而且他能令禽鳥聽從他的號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說明他的馴養禽鳥的技術是相當高超的。當地刺史知道這件事后很感舉,曾到山上拜訪李白并以李白“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延舉薦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師”,不屑以此為進身之階,終于沒有應召。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隱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鷴,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鷴掩飾不住鐘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鷴,但要求“謫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鷴》王言律詩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霸谠娭兴园捙c白壁相提并論,以白錦喻白鷴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對馴養禽鳥的濃厚興趣,折射出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積極的人生觀。
李白軼事兩則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涇縣桃花潭受到隱士汪倫的盛情款待,對此李白還留下詩作,寫了兩首《過汪氏別業》五言古風(見《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詩里對主人別墅幽雅,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間酒酣耳熱之際的盡情歌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細致的刻畫。
汪倫款留數日,臨別贈以厚禮,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抒發情懷、膾炙人口的《贈汪倫》,被后人廣為傳誦,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詩人和汪倫的深情厚意,成為友人相送的絕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倫“騙”到桃花潭去的。
汪倫是什么樣的人呢?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志》記載,汪倫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知識分子。
汪倫得知李白東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詩名而修書“騙”他來作客,這個趣聞佳話不光是當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卷六《補遺》第十一)中也曾有記載: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钚廊恢?,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這桃花潭絕句即指《贈汪倫》詩。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時也未免懷有些許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還,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詩興大發,欲題詩于上,猛見崔顥的《黃鶴樓》詩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題詩的李白,觀此詩后不敢題了,遂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睙o作而去。但太白對崔顥詩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鳳凰臺》,欲與崔顥的《黃鶴樓》較勝負: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鳳臺山。此事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有載:“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痹谟嬘泄Φ摹短圃娪浭隆ぞ矶弧芬噍d:“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br>可是經李白與崔顥一決高下的舉動,卻愈增崔顥此詩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嚴羽《滄浪詩話》云: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后人的評價也隨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際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詩與崔詩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但清人紀昀卻不同意方回之說,直抒己見云:“氣魄遠遜崔詩,云未易甲乙,誤也?!眳遣鳌短圃娊狻吩u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云:“起句失利,豈能比肩《黃鶴》……”
看來李白大可不必與崔顥較勁,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人處事,何必時時處處爭第一呢。本內容來自www.rsvxoi.cn
12. 什么聞什么事寫成語
遺聞瑣事 [yí wén suǒ shì] 生詞本基本釋義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同“遺聞逸事”。出 處蠡勺居士《〈昕夕閑談〉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于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希望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13. 徐霞客的軼事遺聞
湘江遇盜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發達,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雙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象,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踐行生命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崇禎九年(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游中。這次出游,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摘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14. 孟浩然趣聞軼事
唐代開元年間詩人孟浩然,其詩多自然淳樸之風,而其與另一位大詩人王維很要好。王維待詔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來商談風雅吟詠,忽然遇上唐玄宗來王維居住處,孟浩然驚嚇得藏匿于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有朋友在這兒,便奏報給了玄宗,玄宗高興地說:“我平時已聽說過這個人?!币虼苏僖娒虾迫粏査骸澳銕У迷妬韱?”浩然答道:“我偶然來,未能帶上?!毙谡f:“那你就獻詩一首?!焙迫话葜x后,便念詩說:北闕休上書,南才歸蔽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就是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詩人到長安應試,沒有考中,心情很低落時作下的一首詩《歲暮歸南山》。我們都看得出來,在詩中他發泄了一種懷才不遇的怨憤之情。他說自己不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又回到南山中我那破舊的草廬里了。因為自己缺少才干,所以被明主遺棄;最近身體多病,連朋友也不常來往了。時光流逝,頭上的白發也增加了。歲月就這樣無情地流淌著,新的一年又要來到了。很多的愁緒困擾著,使得自己徹夜不能安睡。玄宗聽完后嘆息說:“我未曾棄置人才,只是你個人不來求上進,卻為何有這樣的詩作!”因此教人放他回南山。孟浩然便從此一生不能仕進。孟浩然是一個頗有才氣的詩人,在開放的盛唐時代,無論是他愿意仕進的那個部門,都應當有他施展的一片天地;而且此時的機遇又讓他遇上了當今的皇帝——這樣的機遇,放在趙飛燕之于漢成帝、楊玉環之于唐玄宗的時候,她們兩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臨幸未來的主人。但他的表現卻讓人難以捉摸,甚至是失望。他先是嚇得鉆床腳,膽小如鼠,后玄宗叫他吟詩,他卻怨氣一片,這與我們通常在其詩風里觀察到的判若兩人。孟浩然那時究竟是神經作怪,還是要考考唐玄宗的寬容度和開明度,竟然當面鬧起了情緒,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抑郁氣質的詩,其結果不叫闖禍,應該是潛意識的應驗——中了他那句“不才明主棄”的詩偈,終至永歸南山??磥恚^的發牢騷和鬧情緒終歸不好,而且要注意場合。 搜了下,不知道這算么0.0...來自公益成語網:www.rsvxoi.cn
15. 遺聞軼事的成語釋義
逸聞,世人不太知曉的傳說。軼事,不見于正式記載的事跡。 逸聞軼事:散失,遺留下來的事跡。 世人不再知道而感興趣的傳聞和故事。 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rsvxoi.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